教学制度

首页 > 规章制度 > 教学制度

山西农业大学草业学院课程思政建设实施方案

为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和全国教育大会精神,贯彻落实《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精神,有效推进我院课程思政建设,发挥好每门课程的育人作用,促进学院课程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构建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大格局,结合学院工作实际,特制定本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使命,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深入挖掘各类课程和教学方式中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发挥教师队伍“主力军”、课程建设“主战场”、课堂教学“主渠道”作用,把思想政治教育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促进形成“课程门门有思政”和“教师人人讲育人”的生动局面,真正实现价值塑造、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的有机统一,努力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二、基本原则

(一)坚持价值塑造原则。课程思政以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指导,树牢大学生“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在知识传授中强调价值观的同频共振,传授科学发展中蕴含的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确保国家大政方针与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相统一。

(二)坚持遵循规律原则。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和教育教学基本规律,结合不同专业类、不同年级段学生成长的认知特点,精心设计课程思政内容、认真组织教学实施,坚持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相统一,思政元素与专业元素相结合,促进课程建设的科学性、系统性、高效性。

(三)坚持统筹推进原则。统筹做好各学科专业的课程思政建设,重点推进与全面实施相结合,紧紧围绕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结合学校发展定位和人才培养目标,构建全面覆盖、类型丰富、层次递进、相互支撑的课程思政体系,探索新时代思政教育的新思路与新机制。

(四)坚持教师主导原则。加强教师课程思政建设的意识和能力培养,引导教师注重修身立德,夯实师德师风,切实履行课程思政职责,发挥教师在课程教学中的主导作用,激发教师开展课程教学改革的热情,充分体现出每一门课程的育人功能、每一位教师的育人责任。

(五)坚持特色发展原则。结合农业行业属性和农林院校特色,深入挖掘农业大学文化和课程思政元素,建立健全耕读教育体系,面向新农业、新乡村、新农民、新生态,将强农兴农的使命担当,知农爱农的情怀培养融入教材、融入课堂,引导学做结合,知行合一,实现知识共鸣、情感共鸣、价值共鸣。

三、总体目标

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将课程思政覆盖到各个专业各类课程,贯穿于课程建设、课堂授课、教学评价全过程,建设具有草业学院特色的课程思政体系,围绕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这个核心,培育34门左右的课程思政典型示范课程(以学院专业课为主),打造一批专业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融合发展的优秀教师和教学团队,凝练一批可推广的课程思政优秀教学案例和改革成果,形成一套科学有效的课程思政教学质量评价体系,协同推进课程思政的体制机制创新。

四、主要内容

(一)全面构建课程思政教学体系

学院结合草业科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在公共基础课程、专业教育课程、实践类课程中构建科学合理的课程思政教学体系。公共基础课程,聚焦提高学生思想道德修养、人文素质、科学精神、法治意识、国家安全意识和认知能力,注重在潜移默化中坚定学生理想信念、厚植爱国主义情怀、加强品德修养、增长知识见识、培养奋斗精神,提升学生综合素质。专业教育课程,体现课程广度、深度和温度,集历史与现实、本土化与国际化、知识性与人文性于一体,与弘扬真善美结合,富有学科特色、彰显专业优势。实践类课程,注重学思结合、知行统一,增强学生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善于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创新创业教育课程,要注重让学生“敢闯会创”,在亲身参与中增强创新精神、创造意识和创业能力。注重引导学生弘扬劳动精神,将“读万卷书”与“行万里路”相结合,扎根中国大地了解国情民情,在实践中增长智慧才干,在艰苦奋斗中锤炼意志品质。

(二)推进专业课程思政建设

学院根据草业科学专业特点,深入挖掘专业课程所蕴含的课程思政元素,明确草业科学专业课程的思政目标,使各专业课教师在课程思政建设中找到自己的“角色”、干出自己的“特色”。

草业科学专业属农学类专业课程。在课程教学中要加强新发展观、生态文明教育,引导学生树立和践行绿色发展新理念。注重培养学生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三农”情怀,引导学生以强农兴农为己任,树立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的意识和信念,增强学生服务农业农村现代化、服务乡村全面振兴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培养知农爱农创新人才。

(三)系统抓实课程思政育人载体

学院结合专业分类和课程设置情况,将课程思政融入课堂教学建设,作为课程设置、教学大纲核准和教案评价的重要内容,落实到课程目标设计、教学大纲修订、教材编审选用、教案课件编写各方面,贯穿于课堂授课、教学研讨、实验实训、作业论文各环节。根据课程特点和草业科学专业培养要求,推进现代信息技术在课程思政教学中的应用,探索课程思政多元化教学方法。综合运用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利用好校史馆、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马克思主义在农大图片展、大学生创业园、职业生涯大讲堂、青年人文素质大讲堂、成功者之路大讲堂、创新创业大赛、校园文化节等学校传统育人平台,通过专题教育、校园文化、社会实践、志愿服务、实习实训、竞赛比赛等活动,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理论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让学生在实践中深化认识、提升感悟、锻炼成长。

(四)着力打造课程思政教师队伍

教师作为教书育人的主体和第一责任人,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站稳政治立场是对教师的基本要求,是实现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取得实效的重要保障。学院各级党组织要把教师队伍的思想政治教育始终抓在手上,提升教师“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充分运用岗前培训、专题培训等方式,引导教师增强开展课程思政的主动性、自觉性。教师要对照不同学科门类课程思政建设要求,细化课程目标,将思政元素与专业元素有机融合,在润物无声中帮助学生获得人生启迪、智慧光芒、精神力量、时代思想。加强课程思政教学团队建设,充分发挥教研室、课程组等基层教学组织功能,开展集体备课、专业研讨、观摩交流、优质课堂展示等团队活动,提升课程思政的团队建设成效。鼓励思政课教师与专业课教师的课程思政合作,更好地挖掘专业课的思政元素,建设适应授课对象专业背景的思政教育内容体系,促进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双频共振。开展课程思政优秀教师、教学团队评选等主题活动,带动教师人人参与,营造课程思政建设的文化氛围。

(五)支持申报课程思政实践研究

大力支持学院教师开展多种形式的课程思政实践研究,构建多层次课程思政建设研究体系,聚焦课程思政建设热点、重点、难点,着力解决课程思政建设基础性、关键性、前瞻性问题。支持教师申报教学改革研究项目中设立的课程思政专项课题,如课程思政建设标准、评价体系、教师育人能力提升、学生综合素养提升等研究方向的选题。要突出草业科学专业建设点的课程思政建设,发挥引领示范作用。加大对课程思政研究与实践成果的推广应用,汇编课程思政优秀教学案例,进一步扩大课程思政建设的影响力。

五、组织保障

(一)加强组织领导

学院成立课程思政工作领导组,由学院党委书记和院长担任组长,分管思政工作、学生工作、教学工作的院领导任副组长,成员由学院各系负责人和学院基层工作人员组成,统一领导和协调推进学院课程思政工作。

(二)实施工作考核

根据学校的考核要求,学院要不断强化教师教学的政治考核,对学院的课程思政建设和实施情况进行动态监测,把推进课程思政建设成效纳入学院年度工作考核内容,同时把教师参与课程思政建设列为个人工作考核、职称评聘的重要指标,在教育教学方面发生意识形态问题,学院和教师的考核、评聘将会一票否决。

(三)营造宣传氛围

学院要充分挖掘课程思政建设过程中涌现出来的先进典型,发挥学院网站、微信等宣传平台的推广作用,营造课程思政建设良好氛围,推动学院进一步强化三全育人意识,找准育人角度,提升育人的能力和水平,努力使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能够落地落实、见功见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