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代表报》专访草地生态保护与乡土草种质创新山西省重点实验室主任王常慧教授

发布时间:2023-03-07 来源:  点击:

 

3月6日《人民代表报》以《修复天然草地生态系统,助推“双碳”目标实现》为题专访了我院王常慧教授。

王常慧教授多年来一直持续关注全球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干扰对草地生态系统碳、氮循环过程的影响,致力于单点控制实验、多点联网实验、大尺度样带调查以及数据的整合分析等,并运用15N同位素和分子生物学技术研究土壤碳、氮循环过程与微生物的关系。

如何从“双碳”目标的角度研究山西草地生态系统的结构与功能,王常慧教授的研究团队从以下四个方面入手。

第一,在山西省不同类型的天然草地设置140个采样点,覆盖草地主要分布区域,调查不同草地类型、不同围封年限和不同退化程度草地植被(地上与地下)和土壤碳储量,并测定净CO2交换速率;分析以上各类不同程度退化草地碳储量与固碳速率沿经度、纬度以及海拔梯度的变化趋势,以摸清山西省草地碳库“家底”,阐明草地碳库与固碳速率的空间格局,为山西省草地固碳增汇核算提供可信的数据基础。

第二,在山西不同类型的放牧草地,开展放牧家畜温室气体监测,并主要对比不同草地类型、不同强度的放牧家畜和不同的放牧制度对家畜甲烷(CH4)排放的影响。明确山西省不同草地类型和利用方式下温室气体排放特征,阐明放牧强度和家畜组合对反刍家畜CH4排放的影响,量化草-土-畜各组分温室气体排放的增温潜势,从而构建山西省不同类型草地生态系统草原温室气体排放数据库,评估温室气体排放对草原碳汇功能的影响。

第三,在已开展草地改良、退化草地生态修复的县市选取样点,调查、测定并对比未改良、未修复草地与不同生态修复措施下草地植被、土壤碳库以及净CO2交换速率;对比补播乡土草与非乡土草在生态修复中对生态系统碳平衡的影响;量化生态工程对不同类型、不同退化程度天然草地碳平衡的影响,探索并集成有利于碳增汇的生态修复技术措施。

第四,在人工草地主要分布县市选取样点,调查、测定种植不同饲草、不同管理措施(灌溉、施肥、刈割频次等)下草地植被、土壤碳库以及净CO2交换速率,对比同区域天然草地与人工草地生态系统固碳能力,阐明人工草地建设和管理对于缓解天然草地压力的战略意义及其对生态系统碳平衡的反馈作用,并量化其对山西省“双碳”战略的贡献。

王常慧教授从2016年开始,在山西省右玉县农牧交错带盐渍化草地建立了多个全球变化和人类活动干扰的长期控制试验平台,依托这些试验平台,从2016年开始,已经成功申请到10余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培养了50余名硕/博士研究生,发表研究论文50余篇,于2020年获批国家林业和草原局长期科研基地和陆地生态系统国家野外观测研究站。她带领团队成员通过这些控制试验平台重点研究山西农牧交错带天然草地碳氮关键过程与机制,并且结合农牧交错带人工草地碳增汇潜力,研究结果将有利于促进山西省乃至全国草产业发展,提高草地的生产水平和生态效益,促进草业高质量发展,进一步为“双碳”目标实现提供科学依据。

王常慧教授表示会继续深耕草地生态学领域,为建成天更蓝、草更绿、水更清的美丽中国道路上,贡献自己的绵薄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