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实验室主任王常慧教授邀请,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陈世苹研究员于10月31日上午,在腾讯会议平台做题为《内蒙古草原碳循环与碳汇功能研究》的学术报告。会议由王常慧教授主持,30余人在实验大楼505会议室参加线下会议,440余人在腾讯会议平台听取了报告,蔻享直播平台点播达1700余人次。
陈老师首先对草地资源的重要性及其在陆地生态系统碳汇功能中的地位进行了综述,其次就碳汇的概念、测量方法、草地生态系统碳循环过程、碳源汇状况及其存在的不确定性来源进行了解析,指出草原碳汇具有对气候敏感、年际变化大的特点,但资源供给(气候与土壤)和资源利用策略(植被)对草原碳汇强度与过程的影响尚不明确。
之后陈世苹研究员就其课题组利用11个观测站点的17个通量塔数据,分析内蒙古草原碳通量与碳汇水平的最新研究进展进行了报告,结果表明:(1)随干旱指数降低(自西向东),生态系统生产力与生态系统呼吸呈逐渐上升趋势,但净生态系统生产力无显著变化趋势;(2)植被(群落结构特征LAI和光合生理特征Pmax)和气候共同调控碳通量时空变异。
另外,对锡林浩特典型草原在围封与刈割下的碳汇能力进行了比较,研究发现刈割提高典型草原碳汇速率达1.4倍,其原因是:(1)在生长季早期,刈割处理导致地表反射率下降,土壤温度较高加快了融雪速度予草原补水促进生产力增强(该阶段差异占全年差异的89%);(2)长期刈割改变了植物功能群组成(增加了丛生禾草并降低了杂类草占比)进而增强了群落水平的光合能力。
最后,陈世苹研究员通过机器学习(随机森林)方法估算内蒙古近34年碳通量时空变化得出,内蒙古区域净碳通量为3.05±5.53 Tg C yr-1,为弱的碳源。报告结束后,与会师生与陈老师就当前国家退牧还草相关政策、草地管理方式对碳汇功能的影响,涡度通量监测系统布设技术等问题进行了热烈的讨论。